在對袁厲害事件的討論中,我聽到的最響亮的一種聲音是:應該反省這個制度,追究政府的責任,而袁厲害女士的個人道德則無關緊要。這種調調,在2008年四川地震的范跑跑事件中,亦風行一時。
承認個人慾望的力量,不再依賴道德來動員社會,這是中國過去三十五年來的一大進步。但是,徹底否定個人道德的重要性,則導致了另外一種恐怖的思維——否認任何道德判斷的必要,凡事歸咎制度設計。換而言之,面對殺人越獄的罪行,也不應該譴責罪行,而是反省制度,追尋深層次原因。這種思維,既見諸於故作高深的網路評論,又成為很多流行的公共知識分子追逐的方向。
但是道德真的無關緊要麼?2011年8月《LENS視覺》雜誌一篇題為《命若垃圾》的報道已經揭發袁厲害濫用社會同情心涉嫌販賣兒童。但是,這樣一篇令人震驚的報道就被淹沒了。直到慘劇發生後,人物雜誌的報道一出,幾乎所有的資深新聞人都出離憤怒了:這報道採用一種上帝的眼光,過分糾結於道德判斷…… 所有對那個可憐兮兮的年輕記者的指責,都集中與這篇文章的語氣。而袁厲害是否幹過這些,毫不重要。即使多達60%的兒童死亡進而被扔進垃圾桶也不重要。即使那些鮮活的生命在大火中消逝也不重要。
善良的柴靜也出場了。這是專業的柴靜,致力於深刻剖析內心的柴靜。在這期節目中,出現了這樣令人哭笑不得的對話:
外界對於袁厲害的傳言一直很多,也有媒體報道說,有人舉報袁厲害有買賣孩子盈利的行為,在這樣的報道中我們找不到具體的消息源,就向袁厲害求證。
柴靜:之前媒體有一些說法,說你原來養不了孩子的時候,讓別人收養了,然後對方會給一些錢。
袁厲害:要是我要人家錢了,該槍的槍斃,就是找槍斃了我。我都說了,說話不要虧心。給你小孩,我上你家看看,我都不要一分錢。
如此嚴重的販賣人口行為,以當事人一句毫無可信度的發誓帶過。對新聞的專業性頗有心得的柴靜姑娘,妳真的“看見”了嗎?鄭州義工對其販賣兒童行為的實名舉報,妳為什麼看不見?
我出身中原地區(安徽西北),經歷了太多,對當地的看起來令人感動流淚的東西,有一種天然的警惕。從袁厲害的對話中,我真的看不見任何東西。對不起了,柴靜。
在只有一天採訪時間的柴靜和花了一週時間的兩位《人物》年輕女記者之間,我寧可相信《人物》。
我相信個人道德的作用。一個喪失道德底線的社會,不論社會制度如何設計,最終永遠是一個毫無希望的社會。一個充斥道德卑劣的小人的國度,無論如何改革,永遠只是一個小人國。閱讀亞當史密斯的《國富論》的同時,不應該忘記他有一本同等重要的著作《道德情操論》。
檢討中國的福利制度絕對必要,但事關公眾人物及兒童福祉,個人道德也不容忽視:那些摻雜着欺詐和犯罪的善行,不應該被輕輕帶過甚至被帶着哭腔歌頌。否則,《霧都孤兒》這樣的醒世鉅著還有存在的必要麼?
作為另外一個忽略道德審視的例子,柴靜的《看見》一書描述了她對李陽的採訪。這裡只有深層次剖析:家庭根源、強硬的價值觀、心理恐懼、抑鬱症、婦女保護。真的非常動人。但是後來發生了什麼呢?這是柴靜在書中的原話:
李陽最終沒有去做心理治療,也沒有回去陪伴家人,他的時間用來接受各種媒體的採訪,準備成為反家暴大使。
所以,我送柴靜們一句話(來自中國人耳熟能詳的伏契克):
人們,我是愛你們的,你們可要警惕啊!